2019年12月1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毒品危害防制條例》部分條文,顯示我國與近年來全世界毒品防治政策的與時俱進。然而,毒品或管制藥品的分級,仍然是我國與全世界在立法上難解的議題。

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二條:「毒品依其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分為四級」。由於現今世界各國對於毒品的分級,均是專家以國情與社會現況對「成癮性」、「濫用性」與「社會危害性」提出主觀的專業意見,作為分級的依據。

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研究室團隊與法務部、內政部警政署合作,利用我國近15年的毒品查緝開放資料庫(open data),建立一套客觀評估毒品「成癮性」與「濫用性」的指標,對於我國毒品防治政策未來可能的貢獻包括:

1. 本研究利用最先進的訊號分析技術,從毒品查緝資料中將「成癮性」與「濫用性」定量成為客觀的量化指數。例如海洛因的「成癮性指數」為1.20顯著高於安非他命成癮性指數的0.83,此兩者也高於搖頭丸(MDMA)成癮性指數的0.48;這項指標的代表性與成癮科學界的共識一致。

2. 本研究也證實「濫用性指數」可以做為追蹤毒品防制政策的指標,在過去15年海洛因的濫用性指數趨勢,即顯示美沙酮替代療法等毒品防治政策在減少海洛因濫用的成效。

綜合上述量化的「成癮性」與「濫用性」指數,可以為近年來毒品分級爭議的大麻、K他命及卡西酮類等新興毒品,做為客觀的參考指標;亦能提供專家學者未來在毒品分級討論時,做為成癮性與濫用性的客觀依據。

3. 政府對外公布的毒品查緝開放資料庫(open data)不僅提供學術上高度的研究價值;世界各國毒品防治的政府單位、專家學者,也可以仿效我國政府的毒品查緝開放資料庫格式,利用本論文揭示的分析方法,建立毒品成癮性與濫用性的客觀指標,做為毒品的分級與國際比較。


這項研究也發表2020年1月份的《精神醫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5-Year impact factor = 4.437,Ranking=18.3%)




圖一、利用國家級毒品查緝資料庫,建立一套客觀評估毒品「成癮性」與「濫用性」的指標。

本研究將台灣近15年的毒品查緝原始資料庫,以微觀的時間尺度把每天的查緝件數以「頻譜分析」,量化五種查緝量最大非法物質的「成癮性指標」;以巨觀的時間度用「經驗模態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量化「濫用性」趨勢。這套客觀評估毒品「成癮性」、「濫用性」的指標,為我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第二條「毒品依其成癮性、濫用性及對社會危害性分為四級」的分級原則,提供了客觀的參考指標。




圖二、從每日毒品查緝的原始資料,利用頻譜分析技術,量化海洛因、安非他命、K他命等毒品的成癮性。

上方分別是(A)海洛因、(B)安非他命、(C)K他命三種毒品的每日查獲案件數,橫軸標註著0-2000的單位是「天」,也就是我們在此採用了大約五年多(365×5=1825)的資料做頻譜分析。雖然我們很難從上方的每日查緝案件數,看出什麼端倪,但經過頻譜分析得到下方的三張頻譜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在0.14赫茲的位置(橘色箭頭標註)有一道三張圖呈現強弱不等的黃綠色頻帶,頻譜強度越強,則會越趨近黃色,頻譜強度越弱,則趨近背景的藍色。這條0.14赫茲的頻帶,更精確來說是0.142857,也就是七分之一1/7,代表著警方查緝毒品7天的週期。由於我們的社會運作,包括查緝毒品的警力配置都有著一週7天的週期。而成癮性越強的毒品,以使用者最難斷除的海洛因為例(圖A),從巨觀以數年為單位的時間尺度觀察,可以看到較明顯與警方查緝一致的7天週期(0.14赫茲的頻帶較明顯);反之,像被廣泛認為成癮性稍低的娛樂性用藥(club drug)K他命,在0.14赫茲的頻帶則呈現較弱的頻譜。安非他命屬於成癮性較高的硬性藥物(hard drug),因此在0.14赫茲的頻譜強度也算明顯,但次於海洛因。這條在0.14赫茲的頻譜強度不僅可以如上圖以視覺化呈現,還可以量化為「成癮性」的數據。





圖三、五種台灣最常查獲毒品的「成癮性」比較。

把圖二中毒品查緝頻譜中7天週期的頻帶強度做量化分析,即是(A)左圖中的兩個週期14天的波型,以紅色代表的海洛因呈現最強的振幅,此做為「成癮性指數」的振幅1.20為五種毒品中最高的,這與過去研究認為海洛因成癮性為所有非法物質最強的結論一致。同樣的方式,我們可確認以藍色代表的安非他命在(A)左圖的振幅僅次於海洛因,而此量化的「成癮性指數」為0.83,在(B)右圖的比較中,顯著低於海洛因。(B)圖依成癮性強度排序了五種非法物質的成癮性指標,海洛因的成癮性顯著大於安非他命,而安非他命亦顯著高於大麻,大麻的成癮性顯著高於搖頭丸,而搖頭丸與K他命的成癮性沒有顯著差異。這個位階排序與我國現今《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分級大致相似。





圖四、「經驗模態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釐清近15年五種毒品的濫用性趨勢。

每天毒品查緝的原始資料,如上圖(A)密集起伏的黑色線,這是海洛因從2002年到2018年的查緝資料,雖然我們從查緝的總量知道海洛因大約在2004年左右大幅增加,而在2005年引進「美沙酮減害療法」後,濫用者趨緩並減少,但很難精確指出「美沙酮減害療法」成效的時間點。許多毒品防治政策成效的檢視也有同樣的困難,原因是毒品查獲的案件數,包含許多週期性或不定期的查緝活動,例如每週的差異、寒暑假不定期的大規模專案。「經驗模態分解」即是一種既可排除這類雜訊,又可以精準計算出長期趨勢的方法。「經驗模態分解」是我國黃鍔院士在美國太空總署發明,成功用來預測全球暖化的訊號偵測方法。圖(A)紅色的曲線,是用「經驗模態分解」處理黑色原始資料,得知海洛因濫用的趨勢,此做為毒品分級中「濫用性」的客觀指標。

台灣五項主要非法物質濫用性指標的消長,也蘊含了濫用性與成癮性的關聯。「經驗模態分解」後的濫用性趨勢,如上圖(C)的大麻、搖頭丸與K他命呈現較明顯的波浪狀起伏,代表的是對於警方的查緝,具有壓制該毒品濫用的效果。反之,中圖(B)的海洛因明顯沒有波浪狀的起伏,代表由於海洛因的成癮性太強,警方查緝壓制海洛因泛濫的效果有限。搭配醫療的方式如「美沙酮減害療法」則可以加強減少海洛因濫用的成效。同樣在中圖(B)安非他命近年濫用增加的趨勢,亦可能需要合併醫療模式的介入,才能更有效地降低安非他命的濫用。

綜上所述,「濫用性指標」不僅可作為毒品分級的參考,也可以做為毒品防治政策的追蹤指標。

Lin C (林澂), Wong BY (翁伯宇), Lo MT (羅孟宗), Chiu YC (邱于峻), Lin YH* (林煜軒). Development of an addiction index and delineation 15-year trends of illicit drugs from the Taiwan national drug enhancement database. J Psychiatr Res. 2020 Jan;120:131-136. doi: 10.1016/j.jpsychires.2019.10.016. Epub 2019 Oct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