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報導者》針對近500位國小、國中及高中生進行「校園 vs. 手機,Yes or No?」線上調查,發現國中小學生對於校園是否能自由使用手機,贊成、反對意見幾乎占各半;有9成高中生反對下課時間禁用手機。

儘管陸續有大型研究證實,過度使用智慧型手機與網路對青少年帶來危害,但對「網路原生世代」而言,手機經常是成長過程中家庭替代性的陪伴,或快速安撫情緒的工具。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站在家長的角度,從網路成癮看校園手機管理,持肯定態度。但他也表示,網路成癮目前仍不是疾病範疇,尤其臨床處理網路成癮多是解決現實生活中「心理─社會」的問題,不應用「精神疾病防治」的角度控管或懲罰,而是採「心理健康促進」的方式,著重鼓勵健康行為。

他將校園的「手機」管制類比「含糖飲料」。多數人應該都同意「含糖飲料喝多了對正在發育的兒童青少年健康尤其不好」,今天碰到一個小孩很愛喝可樂,喝到可能危害健康,很可能是從家庭教育開始,他從小就把可樂當水喝;禁止校園販售含糖飲料或許是有效的方法,減少接觸的機會,但無法根本改變孩子的行為。

「網路或手機帶來最大的影響,是讓孩子的成就感及愉悅感的來源變得非常單一,這才是大人最該擔心的。如何幫助孩子重建現實生活中的成就感,創造多重快樂的來源,遠比管控上網時間更重要。」林煜軒說,當網路世界中的成就感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且唯一的出口,所有的限制只會產生更多對立與衝突,孩子通常有各種花招能突破禁令。與其花心思防堵,建議家長與老師不如思考:「還有哪些和孩子一起做也很開心的事情?」帶領兒童青少年探索多元有趣的現實生活,可能更省力。

全文請見《少年報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