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全球青少年(10至24歲)有憂鬱症及情緒困擾的比例幾乎翻倍,且女性比例更高,這個現象並非孤立事件,同時也反映在學校輔導、心理諮商等心理健康資源使用的急遽上升。
孩子們的心理健康為何亮起紅燈?數位化的生活是關鍵因素。
2000年後出生的世代,手機與社群媒體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科技的確帶來更多自我表達與社交支持的可能,但同時也伴隨相當高的心理風險。
我們發表於《情緒疾患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大規模針對台灣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的分析發現:
1. 性私密影像訊息散佈與自我傷害行為之間的關聯最為強烈
2. 網路霸凌(受害者與加害者皆然)與網路遊戲成癮,都會提高自傷風險
對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建議將資源優先聚焦於與自傷風險顯著相關的特定網路行為,建立常態化監測與早期偵測機制,並推動可驗證的精準介入以降低憂鬱與自傷事件。
家長與老師應提升數位素養並主動了解網路新樣態(如:性私密訊息、網路霸凌與成癮機制),建立穩定的親子、師生溝通管道。
政府部門應密切注意對未成年使用者的保護,包括研議社群平台演算法對兒少心理健康的推播效應、提高透明度與審核機制,確保預防與介入能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