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

【認識網路成癮研究】

我們過去針對「網路成癮」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究框架,涵蓋全球與台灣地區的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調查,建立了台灣網路成癮人口的清晰圖像。而若需要了解是否有成癮情況,我們也開發出不同的手機與網路成癮篩檢量表,並探討這些行為與睡眠、生心理健康、自傷風險的關聯。我們所開發出的Know Addiction APP可以藉由自動記錄的方式測量手機成癮行為,並以此深入分析其對睡眠和生活作息的影響。而在臨床上要如何進行手機網路成癮的診斷評估概念,則可參考我們所發表的診斷性會談準則研究。
上述關於成癮盛行率、成癮篩檢量表、網路負面行為與自傷風險以及對睡眠的影響研究皆可參考下方「研究論文」與相關介紹。
隨著網路成癮的現象及負面風險日益增加,世界各國都逐步提出針對青少年網路行為輔導及相關平台的約束政策。因此,理解網路成癮的成因,並善用實驗室開發的評估量表成為重要課題。我們的研究不僅提供了對成癮行為的科學理解,也根據實證研究提出政策建議,協助制定針對網路成癮的預防與干預策略,為健康的網路使用環境提供專業支持,詳細內容請見下方「政策建言」。
播放影音

點擊收聽「網路成癮研究的十年回顧」,快速掌握我們在手機與網路遊戲成癮領域進行的研究成果,以及重要的政策建言。

政策建言

我們在多年的精神醫學臨床與研究基礎上,說明「網路成癮」的概念,並以統合分析研究提出實際盛行率,再依此提出「以心理健康促進」、「鼓勵替代懲罰」、「推動護眼標章」等三大政策方針。
政策建言全文請見:
1. 洪研竣、吳秀英、林煜軒(2020)。青少年網路成癮。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9(6),599-601。
2.林煜軒(召集人)。(2019)。2030兒童醫療與健康政策建言書—3C產品使用。

研究論文

【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pidemiology of internet addiction.
Pan YC, Chiu YC, Lin YH.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2020; 118: 612-622.
我們的統合分析發現全世界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2.47%,不限於遊戲的一般網路成癮則約7.02%。
【會談地圖Podcast】全世界與台灣多少人有網路遊戲成癮(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篩檢量表】

1.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ten-item internet test and prevalence estimate of internet gaming disorder among adolescents in Taiwan.

Chiu YC, Pan YC, Lin YH.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2018;7(3):719-726.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網路遊戲成癮」診斷準則編製的量表,適合做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調查的跨國比較。我們的團隊將此10題的量表翻譯成中文,經由嚴謹的翻譯程序與信效度驗證編製「中文版網路遊戲成癮量表」,並同時調查了台灣青少年的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為3.1%
【相關介紹】網路遊戲成癮量表(IGDT-10)
【相關介紹】網路成癮調查:如何選擇網路成癮量表?
【國衛院記者會新聞稿】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情形調查(2018年9月17日)
2.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 (SPAI).
Lin YH, Chang LR, Lee YH, Tseng HW, Kuo TBJ, Chen SH.  PLoS ONE. 2014; 9(6):e98312.
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 (Smartphone Addiction Scale, SPAI) 是林煜軒醫師與陳淑惠教授等學者結合專業精神科醫師診斷所建立,是台灣首份針對智慧型手機成癮的量表,並已翻譯為多國語言版本。
【相關介紹】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SPAI)
3. Development of short-form and screening cutoff point of the Smartphone Addiction Inventory (SPAI-SF).
Lin YH, Pan YC, Lin SH, Chen S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thods in Psychiatric Research. 2017 Jun;26(2):e1525.
林煜軒醫師與陳淑惠教授將SPAI原本26題的量表,精簡為10題的「短版智慧型手機成癮量表」,並且計算出與醫師臨床判斷相對應的量表切分點。
4.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 (PMGQ) and prevalence of mobile gaming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Taiwan.
Pan YC, Chiu YC, Lin YH.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019; 22(10):662-669.
「手機遊戲成癮」的型態有別於用電腦玩的線上遊戲成癮。我們的研究團隊結合目前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情境與網路遊戲成癮的研究,代表台灣發表全球首份針對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的量表。
【相關介紹】手機遊戲成癮量表(PMGQ)
【相關報導】你有手機成癮嗎?國衛院發表全球第一套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

【各種網路行為的量表與自傷風險】

Association between adolescents’ problematic online behaviors and self-harm risk.
Lan YT, Pan YC, Lin YH.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2 Nov; 317:46-51.
依據台灣10-18歲青少年的人口比例抽樣,共8446名的青少年,調查上網習慣,我們的研究發現增加最多自傷風險分數的變項依序為:網路霸凌、性私密影像散佈、網路遊戲成癮。
【會談地圖Podcast】網路霸凌、私密照外流、網路成癮與青少年的自殺風險

【手機網路成癮的診斷評估概念】

1. Two-dimensional taxonomy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assessment of smartphoneaddiction with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mobile apps.
Wu YL, Lin SH, Lin YH. 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2021; 6;9(4):928-933.
提出網路成癮的分類概念:以「硬體」區分—行動裝置(如手機、iPad)vs.「非行動裝置」(如桌上型電腦);以「軟體」區分—線上遊戲 vs. 一般網路使用。
【相關介紹】網路成癮調查—應該選擇哪種量表?
2. 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 in the 21st century: smartphone addiction.
Lin YH, Lin SH, Yang CC, Kuo TB. In Montag C, Reuter M (ed). Internet Addiction – Neuroscientific Approaches and Therapeutical Interventions. Springer, Switzerland, 2017.
智慧型手機和傳統非行動裝置造成的網路成癮,在行為與症狀上有所差異。
3.Smartphone gaming and frequent use pattern associated with smartphone addiction.
Liu CH, Lin SH, Pan YC, Lin YH. Medicine. 2016; 95(28):e4068.
手機成癮的特徵和一般網路成癮的差異:手機成癮最主要的原因是玩遊戲,手遊的特徵是較頻繁但每次時間較短。

【手機成癮的診斷性會談準則】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smartphone addiction.
Lin YH, Chiang CL, Lin PH, Chang LR, Ko CH, Lee YH, Lin SH.  PLoS One. 2016 Nov 15; 11(11):e0163010.
以281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透過精神科醫師的會談評估智慧型手機成癮狀況,訂下智慧型手機成癮的診斷標準。

【以app測量手機成癮行為與症狀】


1.Time distortion associated with smartphone addiction: Identifying smartphone addiction via a mobile application (App).
Lin YH, Lin YC, Lee YH, Lin PH, Lin SH, Chang LR, Tseng HW, Yen LY, Yang CC, Kuo TB.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15; 65:139-145.
手機成癮的時間感知扭曲 — 實際用手機的時間比自己感覺的時間長;並且可以直接利用app量化「過度使用」、「耐受性」兩項症狀。
【相關介紹】保羅楊森研究論文獎感言-我們是領先全球的研究團隊嗎? 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通訊電子報 (No.24)

2. To use or not to use? Compulsive behavior and its role in smartphone addiction.
Lin YH, Lin YC, Lin SH, Lee YH, Lin PH, Chiang CL, Chang LR, Yang CC, Kuo TB.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17: 7, e1030.
用app可以量化手機的強迫症狀(compulsive behavior),這也是手機成癮的核心症狀。
【相關介紹】保羅楊森研究論文獎感言-對手機失控的量化研究。台灣生物精神醫學會通訊電子報 (No.27)

3. Incorporation of mobile application (App) measures into the diagnosis of smartphone addiction.
Lin YH, Lin PH, Chiang CL, Lee YH, Yang CC, Kuo TB.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17; 78(7):866–872.
由於手機短暫但頻繁地使用型態,使用app 紀錄所得的量化數據,可以讓原本精神科醫師診斷的準則更精確及提升診斷正確率。

【手機與上網對於睡眠作息的影響】

1.Development of a mobile application (App) to delineate “digital chronotype” and the effects of delayed chronotype by bedtime smartphone use.
Lin YH, Wong BY, Lin SH, Chiu YC, Pan YC, Lee YH.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19; 110:9-15.
探討智慧型手機的廣泛使用與其對晝夜節律、個人睡眠模式及環境影響的關係,並以此開發了一個演算法來分析這些關聯,我們發現手機的總使用時間及睡前使用行為對晝夜節律和睡眠的影響尤為顯著。
【作息足跡app】您的睡眠作息正常嗎?讓手機App來幫忙!

2. Association between morningness-eveningness and the severity of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ender and parenting style.
Lin YH, Gau SS. Sleep Medicine. 2013;14:1398–1404.
本研究探討了大學生的晝夜節律與網路使用行為之間的關聯,並探討了性別、教養方式和家庭關係如何對此產生影響。

3.Screen timing may be more likely than screen time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Lin YH, Lin SH, Gau SS.  JAMA Pediatrics. 2022 Aug 1;176(8):824-825.
看螢幕的時間會增加自閉症風險,而且「在哪段時間看電子螢幕」(screen timing),可能比「看螢幕的時間」(screen time)與自閉症的風險更有關。
【會談地圖Podcast】為什麼看螢幕時間越長,自閉症風險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