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人員常常工時為超長,加上輪值班的制度複雜,勞檢幾乎無法每周都去檢查。
藉由「行醫記錄器」App可以每分每秒即時勞檢。未來如果每家醫院都超過七、八成的醫護人員都下載行醫記錄器,「血汗地圖」的數據將更具代表性。

本文刊載於《聯合報》2019年12月30日
打卡後繼續上班騙不過這款App 「行醫記錄器」揪過勞



2019-12-30 10:54 聯合報 / 記者楊雅棠邱宜君/台北即時報導

手機App「行醫記錄器」,以GPS自動計算醫護人員在醫院工作時間,等同「隨時」勞檢。 圖/取自林煜軒臉書




血汗醫院可能皮要繃緊了。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煜軒開發一款手機App程式「行醫記錄器」,記錄醫護人員在醫院的工作時間,初步發現工時超過一周80小時的醫院包含多家醫學中心,其中新光醫院、中山附醫連續兩周工時都超過80小時。

目前住院醫師已納入勞基法,但採責任制,每四周正常工作時間加上延長工時,不得超過320小時,形同平均一周不得超過80小時;主治醫師主治醫師的工作樣態多元、工時認定複雜則尚未納入。

林煜軒表示,這款「行醫記錄器」App主要原理是以GPS自動計算工時,讓醫護人員不用每天打卡,就能藉由計算在醫院的時間計算工時,等同於「全自動即時勞檢」的工具。

除了讓醫護人員可透過App了解自己的工時外,林煜軒也將後台監測結果公布於臉書,提升社會大眾對於醫護人員工時的關注。

使用該App的台大住院醫師小偉(化名)說,台大醫院每月要求員工填報出勤紀錄,以作為「報加班」依據,但只有護理人員有打卡系統,醫師沒有,透過這款App才發現自己「低報」工時。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廖郁雯表示,現在有下載這個App的醫師,大多是對勞權比較有概念的。但有些實際工時很長的醫師,可能因為本身不那麼在乎工時,所以反而沒有被統計到。

被點名的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表示,住院醫師已納勞基法,該院遵守法律規範。至於主治醫師,不同科別的工時差距很大,這項數據代表性不足 ,僅能做為參考。

林煜軒則說,雖然目前使用人數僅一千多人,尚不具代表性,但透過App可以發現確實有某些醫院裡真的有不少人的工時很長,且「連續兩周」超過平均工時。由於醫師為超長工時且沒有勞基法保障的職業;加上值班的制度複雜,通常勞檢無法每周都去檢查,藉由App可每分每秒「都在勞檢」。若是一個醫院超過七、八成的醫護人員都下載行醫記錄器,「血汗地圖」的數據將更具代表性。

另一名使用的住院醫師小汪(化名)認為,提升勞動權益除了員工要知道自己實際的工作時間之外,若是有更多人使用這樣的系統,或許未來可以作為和資方談判的籌碼。

廖郁雯也表示,目前有許多醫院會要求護理站每天統一收集醫師的卡去打卡下班,其實大家是繼續上班,藉此製造假工時紀錄,讓勞檢單位以為醫院有達成法定的要求。因此工會一直在協助推廣這個App,希望更多人使用,所蒐集到的資訊就越有價值,對醫師越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