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冠肺炎疫情變成馬拉松,不僅是呼吸道疾病,更形成慢性壓力,可能加速老化。想逆齡抗衰老,其實方法再簡單不過。

新冠肺炎-長新冠-確診-老化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時,日照中心關閉、社區活動停辦,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羅玉岱發現,很多長輩本來沒有認知問題,可以走路、與人互動,「但是因疫情,不能出門參加活動,長時間待在家、缺乏刺激,又擔心害怕被傳染或被隔離,吃不下、睡不好,等到再來看診,整體的健康狀況都退步了。」

新冠肺炎被命名COVID-19,然而兩年半後的2022年,雖然疫苗的施打率已逐漸提高,但依然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身心健康。近期《自然》(Nature)期刊便刊登一篇自由撰稿人松恩(Emily Sohn)撰寫的論文「COVID-19疫情可能會如何讓人變老」(How the COVID-19 pandemic might age us),探討疫情造成的慢性壓力如何影響老化。

疫情讓人人長期承受壓力

「不管有沒有染疫,這兩年多來大家都活在巨大、長期的壓力下,」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煜軒說,這篇論文回顧了各種慢性壓力,例如經歷戰爭的退伍軍人,才30、40歲左右就有衰老跡象,最明顯的是代謝症候群,甚至將來罹患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一種)比率也較高。

而在經濟困難家庭成長的孩子,較早進入青春期(類似性早熟),也顯示慢性壓力可能造成生理上早熟;兒童時期遭受虐待或長期獨居者,也都有較快衰老的現象。

「疫情帶來的生離死別、社會經濟的衝擊、學校停課增加工作與育兒的壓力、隔離造成社交孤立,其實都和上述的慢性壓力非常相似,因此疫情的慢性壓力也非常可能讓人更加衰老,」林煜軒指出。

修改基因,延長壽命不是夢

這篇文章也探討:人為什麼會變老?真的有可能逆齡、延緩衰老嗎?

林煜軒說,過去科學家認為人類不可能逆轉衰老,直到1980年代,科學家修改一種線蟲的基因,發現可以讓牠更長壽,科學界才開始接受修改某些基因可能可以抗衰老。另也有研究發現,控制攝取的熱量或以藥物介入,可以延長壽命。

科學家也找出以「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作為測量老化的方法。有小型研究發現,用表觀遺傳學測得年齡較老的人,較易感受疼痛,提早死亡的機率也較高。

林煜軒舉例,假設實際年齡40歲,但表觀遺傳學測得的年齡是60歲,那麼感受疼痛與提早死亡的風險較高。

慢性壓力縮短端粒,催人老

本文也回顧了另一個測量衰老的生物指標「端粒」(telomere),DNA上的端粒的長度愈短,代表愈衰老。

林煜軒指出,曾有篇研究測量住院醫師及實習醫師端粒耗損的長度,發現他們衰老的程度是一般人的6倍。

也另有研究發現,慢性壓力會影響端粒的長度,加速衰老。林煜軒補充,壓力荷爾蒙如可體松(cortisol,又稱皮質醇),會破壞、縮短端粒的長度,「這可以說是慢性壓力造成老化直接的證據。」比如懷孕時母親承受較大壓力,孩子的端粒較短,較快衰老;童年時遭受虐待者也有類似情形。

孤獨不只影響心理,老病也報到

孤獨也屬慢性壓力。研究顯示,長期獨處、社交孤立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50%,得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多29%,中風的風險高32%。

「孤獨不只影響心理,連生理也會產生變化,」林煜軒說明。

那麼傳染病會讓人更衰老嗎?該文指出,最被研究透徹的是HIV病毒,感染HIV病毒者,表觀遺傳學測得的年齡較衰老。

論文作者松恩推論,年長者感染COVID-19的風險較高,如果挑一群得COVID-19但原本沒有其他疾病者,不僅死亡率較高,且發生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即免疫細胞失控,既攻擊病毒,也攻擊正常細胞)的比率也較高,而愈年長者愈容易有細胞激素風暴,「這會不會是因為COVID-19讓他們的生理年齡更衰老,所以產生細胞激素風暴的比率也提升了?」作者提出間接線索。

吃好睡好動起來,就是抗老之鑰

羅玉岱指出,此文是從細胞學的角度探討老化,而高齡醫學則會從「功能」來測量衰老,比如想知道生理功能,可測量走路的速度、起立坐下所需的時間、握力、平衡感等;而心智功能則可藉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簡稱AD-8)、簡易智能量表(簡稱MMSE),及憂鬱症量表等方式得知。「老化可以部份恢復,也就是恢復功能,不要退步那麼快。如果完全不對抗老化,可能很快走向衰弱、失智、失能,甚至死亡。」

藉修改基因來延長壽命,畢竟還不到臨床應用,論文作者松恩提到延緩老化的方法,其實就是健康生活的型態,包括運動、控制體重及三高、吃足夠的蔬果、睡眠充足及戒除不良習慣(如抽菸、酗酒)等。

羅玉岱則補充,攝取蛋白質也很重要。「很多長輩不敢吃蛋,怕膽固醇太高,其他蛋白質的來源也攝取不足。蛋白質夠,生病時才有足夠的復原力,不會一下垮掉。」再者,人並不是從65歲後才變老,「抗衰老要從中年開始。」

冥想釋放壓力,安度疫情下的孤立

松恩也建議,疫情造成社交活動減少,不妨練習冥想,作為舒緩壓力的心靈運動。冥想確實可以減少可體松分泌,減輕壓力對身體的衝擊。

林煜軒就有睡前冥想、做正念練習的習慣,「身體需要運動,心靈也需要另一種運動,」他分享。

以上文章同步載於天下雜誌2022-06-13

Categories: 媒體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