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林煜軒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自2021年4月起升等為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

林煜軒博士為國內少數兼具臨床、企業界資歷之精神科醫師。林醫師為國立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博士、長庚大學醫學系學士,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以下簡稱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後,先後任職輝瑞大藥廠(Pfizer)產品醫師、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2017年加入本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同時在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和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擔任臨床工作與教職。

研究成果
林醫師自2017年加入本院後,共發表14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的學術論文,其中10篇為該領域前20%期刊,包括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IF = 8.33)、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IF = 5.03)和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IF = 5.14)。林醫師的研究為透過使用者留下的數位足跡量化人類的行為與心理狀態,研究探討群體及個體層次的健康議題。

COVID-19疫情間的健康行為與對心理健康研究
2020年疫情爆發之初,林醫師率先使用Google Trends比較全世界先爆發疫情的幾個國家:發現搜尋「洗手」愈多的國家,疫情爆發的速度較緩慢;而比較沒有搜尋「洗手」的國家,疫情爆發速度較快。這篇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的研究,一年內已獲引用89次。國際媒體《路透社》(Reuters)、國內知名媒體《報導者》等數十家媒體深度的採訪報導;此篇研究亦獲台大醫院「率先發表COVID-19相關論文獎」。隨後林醫師使用「失眠」、「憂鬱」、「自殺」三個心理健康的關鍵字的搜尋量,作為心理健康指標,並發現「失眠」是世界各國受疫情影響心理健康最敏感的指標;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開發解析人類行為的手機程式
林醫師致力研發雲端服務的手機程式(App),以智慧型手機被動資料為基礎,研究人類一天常見的三項行為:使用手機、睡眠與工作。包含全球首款精算手機使用時間的「Know Addiction」、自動記錄睡眠的「作息足跡」(Rhythm)、全自動工時紀錄系統「行醫記錄器」,並取得4項國內外專利。

1. 精算手機使用時間的Know Addiction
「Know Addiction」,顧名思義是幫助手機使用者能夠「瞭解」(Know)自己使用手機的程度(Addiction),並且「預防」過度沉迷使用(No Addiction)。這是全球首款精算時間App,研究團隊發現,「App記錄滑手機時間,比自覺多5成」;例如:自認每週使用手機約二十小時的大學生,安裝此App實測發現,他們實際使用時間比自覺多出5成,達30小時。而且手機使用時間越長,低估實際使用的程度越大。

「Know Addiction」獨特之處為它是全自動在背景運作,極低耗電的App,安裝設定後不需要再開啟App,就會自動分析並繪成圖表,可作為自我管理,也可分享給指定的家人、朋友或醫師。手機使用行為的大數據,還能解讀各種行為。

2. 自動記錄睡眠作息的「作息足跡」
「作息足跡」(Rhythm)是全自動地從手機使用行為,推估使用者睡眠時間以及作息穩定度。由於「日夜週期紊亂」是許多神經精神疾病的重要機轉,也是近年來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謝性疾病研究的重點。而「日夜週期」(circadian rhythm)的分子生物學機轉雖已廣為研究,甚至為2017年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獲獎主題,但至今臨床仍然很少使用。究其原因是一直以來沒有在自然狀態下,長期且客觀記錄每天人類行為與睡眠時間的方法與工具。

在二項測試中,「作息足跡」與自填睡眠時間的一致性已經可以高達90.4%。目前,已經開始在精神科與家醫科的門診供予病友使用,希望此項全自動化記錄睡眠時間的新工具,除了能診斷及治療更多的疾病,還能「自療」。

3. 全自動記錄工時的「行醫記錄器」
「行醫記錄器」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自動計算工時,主要目標族群為醫事人員,且也能拓展應用對象為所有定點工作的工作者,可提供個人與公司人資瞭解員工的工時與加班情況;並根據相關法規自動計算員工應領的加班費。此系統能自動、忠實地記錄工時資料,可大幅改善傳統工時勞檢的效率,員工隨時都有工時紀錄的保障,即時的工時統計可提供勞檢追蹤,政府亦可以此評估政策執行成效。

命名「行醫記錄器」並且先以醫師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原因是:醫師為超長工時且沒有勞基法保障的職業;加上值班的制度複雜,適合挑戰、檢查這套系統的演算法。因此只要您的上班地點相對固定,不是醫療人員也可以使用。

未來方向
智慧型手機是現今全球貧富差距中的一項重要例外,即使在台灣的偏鄉、全世界沒有乾淨水源的地區的人民,都擁有智慧型手機。因此,智慧型手機可能是打破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工具。

林醫師的研究室將繼續透過自行開發的手機程式,從人類行為「數位足跡」的巨量資料獲取珍貴的訊息,以更準確、即時、持續地量化日常環境中的個人心理與行為,並且更致力於即時、密集、個人化的行為介入與治療。

文: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林煜軒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圖:秘書室

Categories: 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