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息足跡 「作息足跡」為國家衛生研究院林煜軒醫師團隊所開發用來自動化記錄使用者睡眠狀況的App。我們從使用者日常使用手機的行為模式,標認出最有可能的睡眠時間;而藉由長時間的連續記錄,也能夠進一步地反映使用者的日夜節律。在我們的研究中發現,以「作息足跡」所自動記錄到的睡眠時間,與參與者每日自陳報告的睡眠時間,其疊合度高達90.4%。 下載安裝資訊: 【Android 版本 9.0 以上】 「作息足跡」(Rhythm)是延續我們在「Know Addiction」的技術:全自動地從手機使用行為,推估睡眠時間以及作息穩定度。希望將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這項諾貝爾獎的主題,從動物研究拓展到手機時代大家都有感的自我覺察。使更多的疾病,不但能診斷、治療、還能「自療」。 在兩項測試中,「作息足跡」與自填睡眠時間的一致性已經可以高達90.4%,我們目前已經開始在幾位醫師的門診,提供給精神科病友使用。希望這項全自動化記錄睡眠時間的新工具,能夠達成臨床的效益。 應用範圍與市場潛力「作息足跡」的技術能全自動地從手機使用行為推估睡眠時間、睡眠中斷時間與量化作息穩定度。因具有極低耗電優勢,可進行長時間客觀的記錄,具有更客觀之記錄準確性,亦可反映使用者的日夜節律,有助瞭解睡前用手機對睡眠的影響及長期睡眠行為對健康的影響,是行為量測方法的重大突破,在睡眠醫學、精神醫學等領域的臨床醫學診斷上,極具應用潛力。 深入介紹:「作息足跡」更多應用與未來發展 相關論文 1. Validation of the Mobile App-Recorded Circadian Rhythm by a Digital Footprint.Lin YH, Wong BY, Pan YC, Chiu YC, Lee YH.JMIR Mhealth and Uhealth. 2019 May 16;7(5):e13421.國衛院記者會新聞稿:您有社交時差嗎?手機程式「作息足跡」幫您瞭解自己的睡眠規律性2. Development of a Mobile Application (App) to Delineate “Digital Chronotype” and the Effects of Delayed Chronotype by Bedtime Smartphone Use.Lin YH, Wong BY, Lin SH, Chiu YC, Pan YC, Lee YH.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19 Mar;110:9-15.國衛院記者會新聞稿:睡前使用手機影響睡眠? 執行中計畫 【國衛院整合性醫藥衛生科技研究計畫】以智慧型手機程式建立作息節律的數位生物指標,並預測情緒疾患的預後 (台大陳宜明醫師雙主持人) (2021~2023) 【國家衛生研究院暨新竹臺大分院】應用數位生物指標評估腦中風病人晝夜週期、中風後憂鬱與功能預後(新竹台大梁蕙雯醫師雙主持人) (2023) 【國科會】不同身體活動量的肥胖成人的腦組織完整性、自律神經功能和晝夜節律的差異,與減重後的改變 (林醫師為協同主持人 / 長庚醫院莊海華醫師主持人) (2022~2024) 媒體報導 【中央廣播電台】假日補眠損健康,國衛院推作息App獲國際矚目(2019年11月18日) 影片集錦 全自動記錄睡眠App「作息足跡」懶人包 本文由孫瑋玟撰寫並榮獲國衛院 第1屆 科普寫作徵文比賽 三獎 國衛院記者會:您有社交時差嗎? 【國衛院最新研究】「作息足跡」幫您瞭解自己的睡眠規律性 國衛院記者會:睡前滑手機影響睡眠 【國衛院最新研究】使用手機會延遲睡眠周期及睡眠時間 國衛院作息App獲國際矚目 假日補眠損健康 國衛院推作息APP獲國際矚目